党的十九大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,教育部将外语翻译专业列入《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》,推动高校依托外语专业培养外宣人才。交通领域作为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的重要支撑,其外宣人才需兼具语言能力、文化素养与交通行业知识。然而,当前交通院校在这类人才培养中普遍面临课程体系失配、教学资源失能、实践路径失畅、评价体系失准等问题。针对问题,项目团队经过长期探索,创新构建了"五元协同・五能融通"的外宣人才培养体系。
    “五元”指整合政、校、行、企、外(国外机构)五方资源,形成全链条育人合力。“五能”指构建以政治定力为根基、语言能力为工具、中华文化阐释力为核心、交通认知力为特色、跨文化传播力为落脚点的外宣人才能力矩阵。通过“四破四立”,实现能力融通:破课程壁垒→立“五能”导向课程体系,精准对接人才需求;破资源瓶颈→立“文字+绘本+数字”立体教学资源矩阵,有效支撑“五能”培养;破实践梗阻→立“五元”协同平台,贯通人才培养实践路径;破评价盲区→立分类多元评价体系,实现人才培养精准评价与管理。
     经过6年实践,600余名毕业生成为外宣骨干(如俄语生万青松,上海市智库领军人才,百余篇资政报告被中央等部门采纳,成果被俄新社等国际媒体传播);师生共同承接政府与企业外宣项目30余项,完成500余万字交通与文化外译任务;学生获国家级/省部级学科竞赛奖279项;国家级/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、省级在线课程6门;出版双语教材12部、文化与交通外译著作16部、专著5部;获国家级、省部级以上教学奖27项,开展纵向教科研项目30项。获省市人才服务荣誉5项,被《大众网》等媒体报道,并推广至山东大学等高校,形成可复制的文化外宣育人范式。